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在通许,一支唢呐竟有五个名
  • 2016年08月08日 10:13

  • 来源:映象网-新农村频道

  唢呐是家喻户晓的民族乐器,它的称谓人人皆知。可是,在通许县它却有5个名字。分别是“外棚”、“楼上客”、“响器”、“古乐班”和“高棚”。

  “外棚”之说,源于古时有一位皇帝爱听唢呐,有次庆祝生日,请来了唢呐班在皇宫吹了三天三夜,皇帝还觉得不过瘾,又令人在皇宫门外搭建了一个乐棚继续吹奏,因棚在屋外,就被人们称作“外棚”;冬天,艺人在外吹奏唢呐十分寒冷,都会被请到钟楼上吹奏,即称“楼上客”;唢呐的声音高亢嘹亮、响彻四方,又称“响器”;旧时唢呐艺人都是吹奏老戏曲的唱段,人称“古乐班”;有的主家办红白喜事儿讲究排场,都会搭建一个高高的舞台让唢呐艺人演奏,又称作“高棚”。通许的老百姓把唢呐演奏的形式比喻得形象生动,语意确切,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关于唢呐的起源,早在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的壁画上就已经有乐伎演奏唢呐的形象了。金元时期传入中原,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通过锣戏考证,唢呐传入通许已有300多年历史。

  在通许,有很多唢呐班子,其中以武氏唢呐最有名望。武华铭是武氏唢呐的第五代传承人,8岁开始练唢呐,如今已经掌握了唢呐演奏的各种技巧。吹奏喜调轻盈欢快,悲调忧伤深沉。音质纯净,令人回味无穷。

  武氏唢呐善于用乐器模仿名家唱段,用闷笛模仿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惟妙惟肖。用“小呐子”模仿常香玉、马金凤的唱段活灵活现,在豫剧《朝阳沟》亲家的对唱中,武华铭能一个人来模仿3个不同人物的对唱。

  百鸟朝凤是一首著名的唢呐演奏乐曲,是唢呐匠人们的必须曲目。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回忆。乐曲中混杂着鸟鸣声,寓意着黑夜的消逝和朝阳升起的生动意境。

  有人说河南的唢呐犹如河南人说话,刚直、朴素、不委婉。“刚”、“柔”、“和”,也可以说代表了河南唢呐的吹奏特点。但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不仅保持“刚、柔、和”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北方苍劲有力和南方的灵巧婉转正是这么一门简单的民俗艺术,却正在时代年轮下碾压,落得消弭凋零,难以为继。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追求着快餐文化,像武华铭这样坚持传承本土文化的艺人已经不多了。他说他认为,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故事的传承并不是他心中所期待的那个样子。他觉得唢呐不仅仅是农村婚丧嫁娶时才能演奏的乐器。老师傅应该为了唢呐的传承,让徒弟带上唢呐走出山村,走向世界。

  8月4日至8月8日,每晚8:25分,新农村频道《这里是河南》栏目,将为您呈现不一样的《通许映像》。如果您不小心错过了精彩节目,还可以在次日14:10分收看重播。这里是河南,带您认识不一样的老家河南!

责编:刘天娇
0